面對記者,自稱“從小是農民”的波司登董事局主席高德康吐露心聲。
記者:剛才在展覽室看到您曾經騎過的自行車,可以想見當初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當初搞“來料加工”“貼牌生產”,是什么促使您走上打造自主品牌這條路?
高德康:我始終覺得一個企業(yè)的成功不在起點,而是在轉折點。1976年我們11個人、8臺縫紉機,開始就是給鄉(xiāng)親們做衣服。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那些政策讓我覺得機會來了,我們就成立了山涇服裝廠,開始做代加工。再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羽絨服,那個時候羽絨服款式臃腫、布料簡單、顏色單調,工序又比較復雜,很多廠家不愿意做。我就想,這個肯定有前景,1983年我們改名為白茆羽絨服裝廠。但要說真正讓我下定決心打造自主品牌,則是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公布,波司登是那一年注冊的商標。事實證明,打造自主品牌才是一個企業(yè)的生存立命之本。
記者:您是如何讓一個小作坊成長為一個大企業(yè)的?
高德康:我的答案很簡單:永無止境追求創(chuàng)新。波司登是1992年注冊的,我們的第一次創(chuàng)新,就是把時尚化、休閑化、運動化理念引入羽絨服行業(yè),將羽絨含量提高到90%,這克服了傳統(tǒng)羽絨服臃腫、單調、不透氣等弱點,一下子抓住了市場;1994年我第一次真正賺到了錢;1995年我們就成了全國的銷量冠軍;2000年我們將環(huán)保與時尚融合,推出綠色環(huán)保型、生態(tài)抑菌型羽絨服,掀起了“綠色風暴”,而這又契合國際需求,為我們邁出國門打下了基礎;2004年我們將納米技術運用于羽絨服生產,被中國紡織工業(yè)協(xié)會授予防寒服領域的“科學技術貢獻獎”。我覺得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帶來變革,迎來飛躍,最終贏得市場。
記者:聽說之所以叫“波司登”這個名字是因為海的那邊有個叫“波士頓”的城市,聽起來“洋氣”。難道從創(chuàng)建品牌之初,波司登就樹立了走向世界的目標?
高德康:的確,我們在創(chuàng)立品牌的時候,就定下了要創(chuàng)“世界名牌”的目標,這也是我們注重創(chuàng)新的另一個原因。我們同時還意識到,國際化是波司登長遠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走出去了,整個企業(yè)、產業(yè)的提升才會更快。為此,我們很早就在主要國家和地區(qū)注冊了波司登商標,并讓波司登出去“留學”,當時海外代理商要求嚴苛,這就逼得我們要在設計上國際化,要符合國外的銷售定位和消費者偏好,這其實就是在逼著我們創(chuàng)新。
記者:現在能不能說波司登已經達到走向世界的目標?
高德康:2008年,我們的專賣店在英國開業(yè);2012年,歐洲總部登陸牛津街商圈,可以說是一個標志,但還遠遠不夠。我們的國際化戰(zhàn)略是“品牌先行、渠道跟進、合作雙贏”。從1999年以自主品牌進入瑞士市場開始,我們就致力于讓世界知道,中國不僅有好的商品,同樣有好的品牌。如果說我們用第一個10年去制造產品,用第二個10年去咀嚼市場的滋味,那么第三個10年,我們是在打造中國的時尚尊嚴。
記者:我注意到您提到“時尚”,我們知道最開始的羽絨服就是保暖,但現在消費者越來越看重羽絨服的其他屬性,這包括很多內容,您為什么會單單強調“時尚”?
高德康:現在品牌競爭的核心是文化理念的競爭,要知道服裝市場只是市場而已,而時尚卻是可以帶給人們精神依托與民族驕傲的東西,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讓世界感知到中國的“時尚”?!皶r尚”對國內而言同樣是重要的,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的服裝品牌商最有成就感的功績不該是賺多少錢,而是讓更多的中國人穿上高品質、高品位的服裝,對我們而言,就是始終堅持以設計為導向,堅持“自主品牌、原創(chuàng)設計”,成為真正的時尚引導者。
記者:作為成功企業(yè)家,您現在的夢想是什么?
高德康:從創(chuàng)業(yè)那一天開始,我們一步一步走過這么多年,一直走到今天,但這只能算是一個轉折點,還遠遠不到終點。我的目標是讓全球的消費者都能看到我們的品牌,看到我們的店鋪,我們要做世界名牌,真正做到“創(chuàng)世界品牌,揚民族志氣”,譜寫服裝文化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