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隨著模特界和時尚界應包容不同種族的訴求被提出,意大利版的Vogue及時發(fā)行了一本 “全黑”刊號。業(yè)內(nèi)專業(yè)人士都為這一舉動歡呼喝彩,并將此看作是一個分水嶺,是大趨勢的轉(zhuǎn)折點。直到2014年意大利版的Vogue仍然繼續(xù)履行它所作出的承諾,把所有與黑色相關(guān)的報道歸類到“黑色時尚(Vogue Black)”版塊。
其實“黑色時尚(Vogue Black)”版塊的出現(xiàn)應追溯到2010年,但最近引起關(guān)注的是該雜志在佛羅倫薩對Pitti Uomo男裝展的報道,因為網(wǎng)站編輯認為應該把這篇報道單獨放在“黑色博客(Black Blog)”的“黑色時尚(意大利語:Vogueista Black)”專欄中。真的必要新開一個獨立的專欄嗎?是不是這樣就能夠甄別潮流呢?為什么要把這方面的報道特別分類出來呢?
其實種族主義是無法用幾頁紙就說清的話題。但在時尚圈,我們可以觀察到最近有一些反種族主義的舉動:走秀白人模特故意被涂黑了臉,出現(xiàn)了以奴隸為主題評論,設計師用瘦成皮包骨的赤貧黑人兒童用作模特,都只是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而已。去年十月,針對時尚達人參加非洲D(zhuǎn)isco主題萬圣節(jié)派對的著裝問題,一場輿論風暴在米蘭肆虐。其中奴隸鎖鏈式的項鏈和骨頭造型的鼻環(huán)都被認為是非常無禮且冒犯的裝束。這引出一個更值得思考問題:“當這些達人在一開始選擇這種漠視人倫的裝扮時,他們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把上述行為歸因于無知的話,時尚似乎也不愿意在這方面進行“掃盲”。問題的癥結(jié)是:在時尚業(yè)內(nèi),資歷年長的決策者和他們的決策團隊基本上都是由白人組成的,這個現(xiàn)狀也無法得到改變。時尚界仍然對種族主義缺乏全面認識,公司也缺少帶來新觀念的人,所以就常會做出一些欠考慮的決策,如發(fā)行“黑時尚(Vogue Black)”刊號和單獨報道時尚界黑人明星的新聞。種族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在談論這類話題時,對于人類種族史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希望當然還是有的。比如Riccardo Tisci就是一個典范,他在紀梵希(Givenchy)2014春夏展的現(xiàn)場上演了一場視覺上斑斕多彩的盛宴,特邀歌星Erykah Badu,超模Maria Borges和Asia Chow等人擔起走秀的大旗。就在本周末,Umit Benan激起了一個關(guān)于杰基·羅賓森(Jackie Robinson)系列的種族主義話題,這個系列命名為:“以愛之名,不再種族主義”。本月度的Dazed雜志(Dazed&Confused)把Lupita Nyong’o捧為主角,沒有再給她貼上任何的種族標簽,因為就和其他登上雜志封面的白人模特一樣,Nyong’o也不過是一個天賦與美貌兼具的女演員或者說是一個新興潮流的坐標人物。這種種進步的跡象難道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