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演員皮爾斯·布魯斯南在倫敦菲利普斯拍賣行發(fā)了一張自拍,一周內照片中他身后的椅子就拍出了2328萬元,打破設計品的世界拍賣紀錄。這一令人驚愕的數(shù)字引起了全球主流媒體關注。圖片社交應用自持巨大的商業(yè)潛力,近年來逐漸成為藝術圈、時尚界自我營銷的平臺。許多品牌于其中深耕內容,也試圖嘗試不同的盈利可能。作為國內翻版instagram,圖片社區(qū)網易LOFTER自開啟商業(yè)化之路開始,同樣吸引了不少時尚品牌入駐。對此,很多人的共同疑問是:在圖片社區(qū)賣衣服、賣藝術品、買各種東西靠譜嗎?
圖片社交應用的主要載體圖片自帶的商業(yè)屬性,使其成為藝術圈、時尚品牌兜售自身作品、產品的絕佳平臺。在這種產品形式誕生之前,廣告分發(fā)渠道一直是個體藝術家、時尚品牌商、服裝賣家必須費力思考的一個難題。與instagram相似,過去幾年中很多畫家、插畫師、設計師開始活躍于LOFTER。同時,越來越多用戶也開始發(fā)覺,如今我們已不太需要去翻閱時尚雜志,只需手機刷刷LOFTER等應用,就可以輕松觀賞到高清、高質的時尚搭配大片。這些融入品牌精神、產品信息的圖片,不止充當了一些雜志的替代品,也開始影響各大時尚品牌的運營策略。自輕奢品牌Michael Kors入駐instagram后,許多時尚品牌也緊跟著入場,圖片社交平臺逐步成為時尚、美容品牌和藝術家們爭奪用戶的新戰(zhàn)場,更是許多服裝賣家發(fā)起自我營銷中不可忽略的一環(huán)。
之所以會如此一方面是因為,時尚、搭配、藝術等本身就是高度仰賴視覺的領域。對于這些領域而言,圖像是具有商業(yè)價值的,是有變現(xiàn)潛力的。對用戶而言,想看到好看的圖片,再沒有什么地方比優(yōu)質圖片應用更好的了。資料同樣顯示,美國彩妝品牌貝玲妃開通instagram賬號后,業(yè)績即有了顯著提升,許多顧客開始傾向于在實體店購買instagram上已發(fā)布的特定產品。品牌產品的視覺沖擊力和導購功能,是圖片社交最具殺傷力的商業(yè)潛質。
另一方面,在圖片社交平臺上發(fā)布基于品牌的內容,既可以保持品牌自有氣質,還可以獲得可觀的粉絲和圍繞品牌展開的互動。對于以前的品牌商而言,想直接聯(lián)系到用戶通常非常困難。對于藝術家而言,在適合的圖片社交平臺出現(xiàn)前,只有身處于北上廣等藝術品市場的中心,才有更好地推介自我作品的環(huán)境和分發(fā)渠道。LOFTER等圖片社交產品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些產品打開了一個被排他壟斷的藝術和時尚產業(yè)的大門。
圖片社交產品的廣告已成功幫助許多品牌吸引了消費者關注,來自第三方的報告稱,instagram2017年廣告收入或達28億美元,有望超過谷歌和推特。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圖片社交的廣告形式更為天然、圓融。instagram目前已嘗試“走馬燈”輪播圖、添加購買按鈕等廣告形式來弱化廣告的生硬感。今年以來,LOFTER同樣針對域內品牌推廣做了一些嘗試。
LOFTER過去一直以氣質著稱,從運營風格可看出產品團隊非常看重自我羽翼。相比起粗暴的商業(yè)化,LOFTER似乎更愿意去去尋找一種可以更好處理用戶、產品、品牌商的平衡點。起先,LOFTER曾以框畫和明信片為切入點進軍藝術品電商。今年6月以來,LOFTER又找到了一個新的切入點——時尚搭配。與此同時, ONLY、VEROMODA、JACK&JONES、SELECTED等時尚品牌也開始大批量入駐。這些品牌大多以優(yōu)質大片來作為服飾的落地承接,品牌方甚至邀請了號稱“史上最帥男模”的Lucky Blue Smith來拍攝商品圖。高質量的商品呈現(xiàn),讓這些品牌服飾在發(fā)布內容上更加貼合LOFTER氣質,也相應地不至于讓用戶產生違和感。某種程度上,這可算是時尚品牌塑造和社區(qū)內商品營銷的一種良好融合。
LOFTER用戶中據(jù)稱有六成以上是女性,這些擁有超高購買力的年輕女性一直是電商領域中被激烈爭搶的對象。LOFTER APP此前就曾在時尚專題中試水社交化電商,專題內每張時尚達人的搭配寫真下均配有購買鏈接,近日也試圖在動態(tài)流中根據(jù)用戶屬性推薦生活用品廣告。借助這些廣告形式,LOFTER希望借此將達人的影響力與消費者聯(lián)系起來。據(jù)產品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接收到這些廣告的用戶中有超過30%的人點擊了購買鏈接,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購買意愿。
Instagram的成功先例和LOFTER近期的嘗試似乎都證明了圖片社區(qū)的導購潛力,在圖片社區(qū)賣衣服、賣藝術品、賣各種商品看來已不再停留于靠譜與否的問題上,而已經停留于這種商業(yè)潛力被開發(fā)的深淺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