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得不承認的潮流,球鞋已經從運動場走向了時尚領域,成為人們的標配單品。
也許是在2014年Celine的秀場上,設計師Phoebe Philo讓自己的模特們穿上了阿迪達斯的Stan Smith“小白鞋”,來搭配極簡優(yōu)雅的女裝開始,球鞋一夜之間成為了全世界混搭正裝的最時髦配置。
1839 年,美國人Charles Goodyear發(fā)明了硫化橡膠,到了19世紀70年代中期,橡膠鞋底被用進門球鞋,于是球鞋誕生了。到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東岸的街頭滑板文化興盛,也在那時誕生了幾家如今備受歡迎的滑板品牌,以及滑板運動鞋樣式。隨著 Michael Jordan復出籃球賽場,球鞋文化開始逐漸形成。
區(qū)別于潮牌店和運動品牌旗艦店的商品涵蓋品類較多,私人球鞋店是專門售賣球鞋的獨立存在。指標性的球鞋潮店,更代表著地區(qū)內的年輕人的消費活力和潮流指數(shù)。
“球鞋文化”有多吸金?
上次我們探討過“排隊文化”,在潮牌的吸引力帶動下,品牌粉絲自動聚集。相較之下,不再只是街頭潮流的追隨者或是球迷,球鞋的消費人群范圍更加廣泛。我們看到的那些爆紅款式,與過去不同,它們的爆紅基于信息發(fā)達的時代,這種潮流不再是少數(shù)群體和城市的特享,購買人群沒有特定標簽??茨切┰谇蛐赇侀T口徹夜排隊的年輕人就知道,這個生意好做。
球鞋價值幾何?我們先來看看消費人群的劃分。第一類是普通消費群體,因為單純喜愛款式和品牌而購買,消費力正常,這其中也包含了選擇奢侈品牌稀有球鞋款式的人群;第二類是對于時尚有較高要求的人,球鞋不作為主要需求,但是在潮流趨勢下,熱門款式必須都收入囊中;進階到第三類,是街頭文化追隨者、資深球迷、以及球鞋收藏者(被稱為“Sneakerhead”),對于球鞋的款式和數(shù)量有著極高要求,不僅是熱門類,經典款也要保存,所以限量的經典款在市面上價值很高。
Yeezy 350 V“Zebra”
那么到底在這上面能花多少錢?這樣對標來看,爆紅的Yeezy 350 V“Zebra”如今的市場價等于一部新出的iphoneX;而目前最貴的Nike Air Foamposite Pro “Comic Strip”的價格相當于 43 臺 iPhone X。也不要驚訝,這只很少的幾款。
Nike Air Foamposite Pro “Comic Strip”
球鞋風刮進全民潮流,更已經登上高端奢侈品牌的貨架,籠絡了一個新的群體。許多奢侈品和高街時尚品牌的增長,一大部分都來自于配件的銷售。球鞋作為重要的配件,正契合了這個機會。我們看到Gucci出球鞋,與新品一起熱賣,而追溯起奢侈品牌的第一雙球鞋,就是Gucci在1984年發(fā)布的Gucci Tennis。還有Balenciaga今年主力的球鞋單品,助推品牌成為最受歡迎的時尚奢侈品牌。
Gucci
Balenciaga爆紅襪子鞋
如何成就一家指標性球鞋店?
在消費購物講求體驗和內容的時代,為什么購物中心或商業(yè)街適合吸納私人球鞋店?因為二者有著共通之處。
全球一線城市都有指標性的私人球鞋店鋪,這里是潮流文化的策源地,吸引著千禧一代的目光。這些私人球鞋店鋪都可以被看做是獨立的品牌,類似像買手集合店。
而注重消費體驗高于商品的千禧一代對品牌講故事的要求是,根植于善良簡單、公開透明的模式,更要有真誠的生活方式,這本身和球鞋所屬的街頭文化是一致的。
私人球鞋店主都是資深的Sneakerhead,對于文化內容制造有著深刻理解。他們的店鋪也有著共同的特征:擁有限量的熱門款,同時在款式種類上也涵蓋豐富;匯集阿迪達斯、耐克、Vans等多品牌的鞋款;店鋪裝修以街頭文化為基礎,風格具備品質;定期與品牌聯(lián)合舉辦活動;選擇臨街店鋪為主,方便于展開球鞋文化活動,以及店面設計。
被稱為球鞋收藏者的天堂,全球知名美國球鞋店Flightclub
以獨特設計出名的德國的重量級球鞋店 Solebox
案例:美國紐約 StadiumGoods
美國是這類店鋪的主要集中地,影響力已經擴散到全世界。比較成功的案例是設在紐約曼哈頓創(chuàng)立于2015年的StadiumGoods。店鋪占地面積大,前店后倉庫,球鞋的覆蓋度和含金量極高,成為紐約年輕人新的集中點。
作為新零售的最佳案例,StadiumGoods開辟了多渠道,集電子商務和實體店為一體的全面移動化市場,是創(chuàng)新一代的球鞋消費零售事業(yè),讓全球運動鞋消費者能夠以最高端創(chuàng)新性的方式接觸球鞋文化。
不僅在美國本土贏得口碑,還通過進駐電商平臺讓它在中國球鞋收藏圈贏得眾多擁躉。同時,有兩家實體門店開展面向賣家和買家的球鞋寄賣服務,在交易過程中充分保障兩方利益,確保買賣球鞋為真品。StadiumGoods也因為合作球鞋節(jié)目《 sneaker shopping》,吸引了潮流明星前來選購而頗具名聲。
StadiumGoods在香港金鐘道太古廣場的快閃店
球鞋的店鋪從簡單的銷售通路,變成了多元的文化載體,包含了很多娛樂性的元素。比如舉辦滑板文化的活動,或者和品牌聯(lián)名的發(fā)售主題活動。主要前來消費的“千禧一代”希望能夠在購物過程中獲得更多元的體驗,比起過去,店鋪在現(xiàn)今球鞋文化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國內實體球鞋店面臨的問題
過去國內的實體球鞋店鋪數(shù)量較少,能涵蓋的款式較少,球鞋愛好者通過國外網站等渠道購買。而如今電商的發(fā)展也讓愛好者習慣通過網絡代購,來買到國內稀缺的款式。對于這一點,實體店鋪的內容生產就變得尤為重要。通過球鞋文化活動來聚集人氣,提高店鋪體驗培養(yǎng)消費習慣。
當然貨品的本身還是最重要能夠吸引客群的要素,限量款、最全款,都是能夠打造指標性店鋪的亮點。但由于中國球鞋市場的假貨充斥,導致很多消費者對國內店鋪失去信任,這是首要面臨的問題。以及,在球鞋文化大行其道之后,產生很多衍生的生意門類,比如中間代理商resellers和二次銷售市場也隨之興起,搶占實體店鋪生意。
目前全球運動鞋收藏市場規(guī)模達60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占12億美元,中國等亞洲國家是新的增長點。球鞋文化在中國發(fā)展也有十年以上的歷史,面對線上線下都開始趨于成熟的中國市場,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很多知名的球鞋店鋪品牌,已經開始全面計劃進軍發(fā)中國,將中國門店作為亞洲的第一步。開設門店之外,也會選擇以快閃模式率先試水。
許多人都把鞋看得比衣服重要,認為全身都可以是便宜的衣服,但必須搭配一個潮流的鞋款,才能馬上顯得與眾不同。
不過另外一個原因大概是,球鞋嘛,偷懶不洗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