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轉嫁成本
一般來說,為了確保利潤空間,成本的增加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運動品牌面臨的問題就在于,增加的成本居然無法轉嫁出去,致使自己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2012年年初,耐克總部發(fā)言人MaryRemuzzi表示將在2012年春季針對鞋類和服裝類產品,在全球范圍內提價,以應對不斷上升的石油、棉花和運輸成本。耐克2011財年第三財季報告顯示,由于國際油價及棉花價格上漲,導致成本上升,使其第三財季盈利水平未達預期。
阿迪達斯2010年第四季度財報也顯示,阿迪達斯在該財季的凈利潤僅為700萬歐元,較上一年同期下滑64%。阿迪達斯解釋稱,由于原材料成本激增以及產能限制,讓經營成本大幅提高。
除了原材料和運輸成本上升,人力成本也在增加,為此國外品牌紛紛將代工廠轉移到越南等人力成本更低廉的地區(qū)。目前,“越南制造”的耐克鞋數(shù)量已超越了“中國制造”。
“由于行業(yè)上游供應商原材料及人工成本持續(xù)上升,以及年內部分李寧牌經典產品折扣清理,導致品牌的毛利率略有下降?!崩顚幵诠嬷腥绱私忉?。
雪上加霜的是門店租金上漲,近年來北京、上海商鋪租金上漲幅度超過15%,身處市中心的門店都面臨房租成本不斷上漲的壓力,上海南京路耐克店在2012年因此而關門。
運動品牌的成本壓力,最終還是要轉嫁到終端零售市場。但運動品牌同時面臨的問題是庫存嚴重,舊款賣不出,新款上市難,無法通過漲價轉嫁成本,一方面是打折銷售和回購的庫存,一方面是逐步上漲的成本壓力,運動品牌利潤空間縮小,只有通過關閉非盈利或低收益門店以求減輕壓力。
規(guī)模制勝時代已經結束
一直以來,運動品牌通過代理商跑馬圈地,狂飆突進,以門店數(shù)量增長帶來銷售額增長,尤其在2007年北京奧運會前夕,這一趨勢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出于對市場需求的樂觀預期,李寧在2007年將門店拓展到5233家,超出2004年預期1000多家(2004年李寧預期2007年門店拓展到3900家);特步則在2007年新開門店2794家。
如今走在街頭,運動品牌門店鱗次櫛比,品牌扎堆打架近身肉搏?!拔矣X得中國市場上運動品牌數(shù)量之多,是很多其他市場上無法想象的,你到武漢大馬路上看一看,除了國際品牌、本土品牌,一條馬路上肯定有十幾個運動品牌?!备呒味Y說。在需求被過度挖掘的情況下,運動品牌正在為以往的快速擴張買單,整體經濟增長緩慢使2012年成為一個集中結算的年頭兒。
當規(guī)模擴張到了瓶頸,無法再通過規(guī)模效應推動銷售額大幅增長,只能為了保住利潤削減規(guī)模,門店削減在所難免。規(guī)模制勝的時代已然結束,運動品牌進入精耕細作的時代。如何生產出品質和設計感更好的產品,如何提升單店盈利能力,如何深入了解消費者,如何更加科學地運用價格策略,如何建立上下游產業(yè)鏈利益共同體,是中國本土品牌必須思考的問題。雖說諸多問題擺在面前,但由于被庫存和低增長困擾著,或許它們還無暇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