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億美元,約為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倍,這將是未來5年中國的進口額。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日前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宣布這一數字時,國際觀察人士都清楚它的分量。在全球貿易格局和游戲規(guī)則面臨劇變的當下,有此籌碼的中國在世界大棋局中是進還是退?
從外貿規(guī)模上看,中國近年在全球貿易份額的階梯上不斷攀升。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多邊和雙邊談判,在國際貿易舞臺上的發(fā)言權逐漸增大。然而,有專家認為,在激烈博弈的21世紀國際貿易規(guī)則制定權的沙場上,中國卻面臨巨大挑戰(zhàn),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最大的壓力來自美國。在多哈回合僵局難解、世界貿易組織勢弱的情況下,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正以《跨太平洋戰(zhàn)略經濟伙伴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為兩大支柱,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兩翼,構筑美國主導的21世紀全球貿易新格局。在紛繁復雜的國際貿易雙邊和多邊關系中,美國此舉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誰制定規(guī)則,誰掌控未來。ttip將聯結美國和歐盟兩大發(fā)達經濟體,其gdp總量和貿易額分別占全球一半以及三分之一以上。歐美自貿區(qū)利用自身在國際貿易中的制高點,進一步推進全球貿易新規(guī)則的制定,應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tpp則在美國“重返亞洲”的大戰(zhàn)略下,以安全帶經貿,意在使亞太地區(qū)穩(wěn)定于新秩序之下。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王勇教授認為,顯而易見,美國的tpp戰(zhàn)略是針對中國。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一年半前就提出,美國將更新外交政策的優(yōu)先順序,以經濟優(yōu)先取代反恐優(yōu)先,鞏固其戰(zhàn)略領導地位。有學者將此喻為:“美國的外交火箭,過去攜帶的是炸彈,今后將攜帶‘美國貨’?!?/P>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加入tpp談判,中國仍徘徊在其門外。是回避退讓、另起爐灶,還是先聽其言、觀其行,相機合作,以退為進?
擔憂者稱,美國力推的貿易新規(guī)在知識產權、勞工保護、透明度、國企私有化等方面的高門檻是中國無法承受之重,中國應堅守“東盟10+3”、“上合組織”等既有機制推進貿易談判。
支持者則認為,外部壓力從來不是壓制中國進步的理由。相反,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表明,中國善于化壓力為動力,外貿領域正是成功先例。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狼來了”的憂慮聲早已成為歷史插曲。在國際貿易規(guī)則推動下,中國經濟收獲的更多是進步。
由內因來看,中國在世界商品貿易大國的稱謂之下,以往低水平、高排放的“中國制造”已經到了亟待升級的當口。能否順利轉型,實現由量到質的飛躍,成為決定中國外貿乃至整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
中短期而言,世界主要經濟體在債務重壓下增長乏力的趨勢難改,大國競合的潮流不變。而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超越同儕的成長前景以及經濟轉型打開的想象空間,都是參與國際貿易規(guī)則談判的籌碼。天時地利已具,中國須巧用經濟成長的勢能,化外壓為內力,成為全球貿易新一輪格局重構的重要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