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到2011年是奢侈品中國市場的黃金時代,那個時候很多品牌在中國長期維持兩位數(shù)的年增長率。每逢新品牌店落戶中國,總會吸引無數(shù)粉絲帶著錢包前來捧場,瘋搶名牌如同買白菜的氣勢讓奢侈品品牌們怕是偷著樂了很久。
但2012年風云突轉(zhuǎn),貝恩資本的市場調(diào)查顯示中國市場全年增長率不過7%。除了中國經(jīng)濟整體放緩以及官員市場遭遇打壓之外,中國消費者奢侈品觀念的實用化轉(zhuǎn)變以及消費習慣的電商化傾向,逼著奢侈品該變招了。
那么中國市場到底拆了奢侈品品牌的哪些慣用招數(shù)?奢侈品要如何贏回中國市場?在度過了2012年寒冬的奢侈品品牌,如何才能在中國找到下一個春天呢?
定價差異VS出境購物
讓國際奢侈品品牌撓頭的現(xiàn)象之一,就是雖然他們努力把門店開到了中國,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舍近求遠”,去海外購物。對于奢侈品品牌來說,他們所面對的中國市場其實是一支移動的大軍。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國人海外購物金額占奢侈品消費的6成以上。對中國游客來說,購物有時甚至成為整個海外行的核心內(nèi)容,重要性超過游覽名勝古跡。在紐約做了20多年旅行社的Sophia Lin感覺到近幾年來中國人海外購物潮越來越兇猛。對于奢侈品牌來說,中國游客名副其實,成為“行走的錢包”。
“旅游消費其實中國人和其他國家的差不多,但是要講購物呢,中國是全世界第一。以前很多年都是日本人最多,現(xiàn)在中國從去年超過日本,也超過全球其他國家。到美國來旅游的中國人平均消費要超過6000美元?!?
雖然知名奢侈品品牌紛紛進駐中國一線城市,擺出送貨上門的謙和姿態(tài),但是門內(nèi)外定價差異之大,讓中國游客寧愿在海外的品牌門店里一擲千金。
除了品牌本身定價策略助長著中國出國購物潮之外,高昂的進口關稅也讓海外的奢侈品價格看上去更讓人心動。奢侈品品牌要跨越重洋來到中國門店,首先要交納10%以上的關稅,外加17%的增值稅,另外,還有不同額度的消費稅,例如名表是20%,化妝品為30%。但境外旅游可以規(guī)避這些重重雜稅,而難得出國一次的中國游客們也發(fā)揮著聰明才智,讓每次出國旅游的效益都最大化。
“一般來說,同類產(chǎn)品中美差價大概會有30%。但是如果碰上美國的節(jié)日比如圣誕節(jié)大減價的話,甚至可以便宜50%-60%。所以,現(xiàn)在中國游客境外游就流行出門什么都不帶,連箱子都不帶。連箱子都買新的。”
除了國外奢侈品價格相對便宜之外,中國禮尚往來的傳統(tǒng)也放大了出國購物的需求,讓一個中國游客往往需要承載一個家族的消費力。讓普通消費能力的人在走進海外奢侈品商店的時候個個都顯得腰纏萬貫。
“富人當然購物需求旺盛,往往買很多,而且高端品牌買得特別多 。但是一般消費能力的人也會買,只要來美國就會要買東西。只是不是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買,因為畢竟來美國的人還是少數(shù),所以一個人出來后朋友親戚總要帶禮物吧,所以每個人消費金額就顯得很大?!?
雖然中央出臺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guī)定”滅了官員市場的火,也讓名表類奢侈品遭遇明顯沖擊,但是,在私人海外旅程中,購物熱情依舊不減。
“在公務旅游方面,確實是有變化,相對來講預算也會低一些,因為國內(nèi)有規(guī)定,酒店消費也有降低,但整體來講并沒有影響。特別是私人消費的話,該買還是會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