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安踏不同,匹克似乎更偏重于專業(yè)化。主打籃球概念的匹克成立于20世紀80年代末,創(chuàng)始人許景楠本意是為耐克代加工籃球鞋,但當一切就緒時,耐克 將工廠遷移了,許景楠便基于既有的生產設備和人工創(chuàng)立了“匹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匹克籃球鞋已經在市場上頗具口碑,但后來的渠道調整使得匹克錯 過了騰飛的機會。由于專注于籃球業(yè)務,匹克的研發(fā)費用雖少,但籃球鞋的工藝和技術含量并不差。匹克鞋在低端籃球鞋市場上競爭力較強,以更高的性價比來鞏固 這塊市場應當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特步的定位非常清晰,即休閑運動品。其立足于娛樂明星代言的推廣模式也印證了這點。與耐克和阿迪的休閑運動產品線相比,特步的價格優(yōu)勢顯著,且休閑 運動產品幾乎沒有技術壁壘,因此特步在低端休閑運動市場中很有機會。但近兩年特步開始主推跑步概念,贊助全國各地的馬拉松賽事并簽約美國短跑明星加特林。 這一營銷動作與70年代的耐克十分相似,當時的耐克只生產跑鞋,通過簽約美國短跑傳奇人物史蒂夫•普方丹并在全國各地贊助跑步賽事,成功搭乘了全國性的慢 跑風潮,收益頗豐。但在40年后的中國,當年耐克的成功模式還能奏效嗎?我們持懷疑態(tài)度。
對于361°、鴻星爾克、德爾惠、喬丹、喜得龍、金萊克等眾多晉江品牌,鑒于較低的技術含量和豐富的色彩搭配,與其說它們是運動品牌,不如說它們是 休閑品牌。但與美邦、森馬等傳統(tǒng)休閑品牌相比,無論是款式、價格還是周轉速度,抑或是店鋪效率,它們都沒有優(yōu)勢。尤其近年來隨著zara、 h&m、gap、優(yōu)衣庫等國際休閑巨頭的擴張,這些中小運動休閑品牌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應對策略:嚴守定位
面對行業(yè)寒冬,眾多國內運動品牌的轉型已是迫在眉睫。是走向專業(yè)化還是休閑化?我們認為,若自身定位是運動品牌,則專業(yè)性必須是重要的品牌基因之 一。產品線可以覆蓋專業(yè)和休閑兩個方面,但在專業(yè)性上必須要有閃光點。雖然耐克和阿迪達斯在足球、籃球、網(wǎng)球、跑步等主流運動項目上的技術優(yōu)勢明顯,但諸 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小項目上依然有國內品牌發(fā)展的空間,如羽毛球品牌凱勝、victor(勝利)等。
若自身定位偏向于休閑品牌,則需要在設計能力和供應鏈反應速度上做文章。優(yōu)化設計能力,加快產品周轉以迎合消費者快速多變的需求。如阿迪達斯便已提出,要將旗下三葉草和neo品牌發(fā)展成為快時尚品牌,并以快時尚的供應鏈經驗來指導集團整體的供應鏈調整。
我們預計,未來2~3年中,國內市場上的眾多運動品牌會有一個分化過程,定位趨于清晰,產品差異性會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