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我國外貿歷史上極不尋常的一年,形勢更加復雜嚴峻,下行壓力加大。在此種情形下,出口企業(yè)一方面要正確認識2015年外貿出口下行這一情況,另一方面要對2016年進行準確的預測分析。
如上圖可知:2015年,全國進出口總值3.96萬億美元,同比(下同)下降8%。其中,出口2.28萬億美元,下降2.8%;進口1.68萬億元,下降14.1%。
但是,通過歷史比較和國際比較就不難發(fā)現(xiàn),去年中國出口的這個表現(xiàn)只是低于我們的預期,但并不低于國際平均水平,而且也比歷史低點高很多。在22個2014年出口超過2000億美元的經濟體中,沒有一個在2015年前10個月是正增長,其中16個經濟體的降幅超過10%,而中國的降幅最小,僅為2.5%。
這就是說,在全球貿易收縮的大背景下,中國去年出口只是小幅下降,已經是難能可貴。另一方面,與2009年16%的出口下降幅度相比,2015年的降幅實際上是很小的,這表明出口形勢遠不像6年前那么糟糕。
當然,雖然不必為出口形勢過于悲觀,也需要深入分析出口增速由正轉負的原因。
首先要看到,中國出口的逐步減速本身就是中長期調整過程的一部分。從國際上來說,發(fā)達經濟體的進口需求在經歷了2010年和2011年的反彈后,已連續(xù)多年在零增長左右徘徊,這自然會限制中國出口的增長。
其次,從自身來說,近年來勞動力、土地成本的快速上升,削弱了中國在紡織服裝、玩具箱包等傳統(tǒng)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出口競爭力,中國出口已不大可能再回到過去那種連年高增長的狀態(tài)。
在出口總體走弱的中長期趨勢下,幾個重要的短期因素共同導致了2015年中國出口的收縮。
一是能源和礦產資源價格暴跌減少了能源資源生產國的出口收入,進口能力相應下降。原油價格在2014年7月以前還在每桶100美元以上,而到2015年年初則已跌到每桶50美元以下,到年底跌破每桶40美元,單此一項就使得原油出口國的外匯收入減少了7000億美元以上。
二是許多國家的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導致這些國家以美元計價的進口額下降,相應減少了從中國的進口。歐元在2015年對美元比上一年貶值了16%,受此影響,雖然歐元區(qū)在2015年前10個月從中國的進口同比增加了250億歐元,但以美元計算則減少了130億美元。
三是技術進步導致對中國出口“拳頭產品”的需求下降。2015年全球手機出貨量增長10%,筆記本電腦則下滑5%,顯示了智能手機對筆記本電腦的替代效應。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2015年前11個月手機出口增長7%,電腦及辦公機械出口則下降14%,而后者正是中國絕對的主力出口產品,2014年出口超過2000億美元。
展望2016年,在全球經濟繼續(xù)調整的背景下,不能指望中國的出口出現(xiàn)像2010年那樣的“V”型反彈,但是同時也要看到,由于同時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規(guī)模、低成本高素質的人力資本、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和門類齊全的配套產業(yè),中國在發(fā)展制造業(yè)方面仍然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中長期來看中國的出口仍有條件進一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