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企業(yè)的國際格局,是從關注中國羊絨產業(yè)發(fā)展歷史開始升華的。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中國羊絨的發(fā)展史說起來還是很令人惋惜的,“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故事至今仍在上演。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寶貴的山羊絨資源全部以原料形式廉價出口國外,我們的加工能力只限于搟氈、擰毛繩、編織手工毛衣、修建蒙古包等。當中國人還在為解決吃飯穿衣問題而奔波,把羊絨以羊毛的價格出口國外的時候,英國道森公司已經用中國羊絨加工羊絨衫并行銷世界市場一百多年了。
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結束了單一的無毛絨出口,羊絨加工業(yè)開始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發(fā)展,產量和出口明顯增加。進入90年代,中國羊絨加工業(yè)進入迅猛發(fā)展期,羊絨衫及羊絨制品暢銷國內外市場,無毛絨和羊絨衫價格也成倍增長。
目前中國羊絨業(yè)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從世界第一羊絨資源大國發(fā)展成為世界羊絨生產、加工、銷售和消費第一大國。我國羊絨衫產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全國的羊絨加工企業(yè)已經發(fā)展到2600多家,不過大部分企業(yè)還停留在貼牌加工、簡單制造階段,沒有能力在設計、時尚領域打造世界級的山羊絨產品。
幸運的是,已經有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羊絨企業(yè)先知先覺了,他們已經開始引領中國羊絨制品的潮流,在國際市場上用高端的設計和精美的品質日益強化競爭力,出口創(chuàng)匯逐年遞增。以上這些背景知識,是一位叫郭秀玲的女士告訴記者的。郭秀玲是上海沙涓時裝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板,也是“SANDRIVER”這個開始在世界時尚領域獨領風騷的品牌創(chuàng)始人。
為了讓世界認識這個品牌,郭秀玲女士多年來穿梭于五大洲之間,拜會高手、訪賢求學,借鑒了多個國家的國際奢侈品牌發(fā)展經驗,正在全力將SANDRIVER這個中國民族品牌全面推向國際化。
郭秀玲是土生土長的內蒙人,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內蒙古西部一家著名的羊絨企業(yè),積累了十年研發(fā)經驗之后,作為中國羊絨界一流的技術大咖應邀去德國從事研究與開發(fā)。在德國的兩年間,她是那個領域唯一的女性開發(fā)者,也是唯一的中國人從事這樣的核心研究。兩年在萊茵河畔的孜孜鉆研,使她成為一個可以做Master級別的人,成為中國最懂基礎實施的開發(fā)者,成為本領域全球TOP5的技術專家。
2002年,作為技術股東,郭秀玲回國創(chuàng)立了與德國人、香港人合資的公司,她所擁有的200多項專利技術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了國際許多奢侈品品牌的供應商,十幾年間企業(yè)穩(wěn)步前進,成為多家海外品牌的合作伙伴。
難得一種堅守對瑕疵零容忍
企業(yè)家、財經作家吳曉波對產業(yè)尤其是制造業(yè)有很多研究,在眾多觀點中曾提到,制造業(yè)如今已經終于陷入前所未見的痛苦和彷徨。2012年年初,當中國大多數OEM企業(yè)還在滿足于賺取加工費時,早就具有了國際視野的郭秀玲已經居安思危把前瞻的目光投向了遠方。是繼續(xù)做代工安安穩(wěn)穩(wěn)地賺錢,還是要走上一條風險無法預測的不歸路,做自己的羊絨品牌?
深思熟慮的郭秀玲在一夜之間,砍掉了所有工廠的訂單,對所有的客戶說再見,下定決心不要給Maxmara等國際品牌做供應商,因為她要走上世界舞臺,她自己就要成為“Maxmara”。
從那時起,她和她的團隊只做了一件事——堅守傳統(tǒng)紡織行業(yè)中的精工細作。
堅守品質,成全了SANDRIVER,也受到了海外消費者的青睞。因為顧客看不到制作過程,所以產品成了唯一的傳播介質,消費者通過購買對產品認可,做了一個100%的回饋。SANDRIVER不論做什么款式,品質堅守這件事始終放在首位。
在制造業(yè)中,客戶最看重的是什么?或許很多行業(yè)人忽略品質而更加注重經濟收入,但對于SANDRIVER來說,這個團隊更熱衷用品質推動經濟。在做工方面,不論是裙子、褲子,還是一條圍巾,任何一個犄角旮旯的地方,絕對找不到任何瑕疵。這離不開產品制作流程中每道工序的工人和各層的管理人員,他們都非常細致認真地把控品質。
在面對未達標的產品時,任何一個員工都會毫不猶豫報廢,或許對于很多人而言,這種對瑕疵的零容忍程度甚至達到了苛刻的地步。也正是這種讓常人無法理喻的苛刻,讓SANDRIVER獲得了所有客戶對品質的贊譽。
整個品牌團隊對品質堅守的執(zhí)著,讓郭秀玲感到欣慰。所有員工沒有一個人放棄對品質的追求,沒有一個人放棄這份堅守,為了作出最精良的產品,用上最優(yōu)的原料、配上最好的技術和精良的做工。隨著顧客的青睞和贊譽越來越多,SANDRIVER收獲的,是實實在在的客戶?!笆钱a品成就了SANDRIVER這個品牌,產品品質必須永遠第一位,第二位才是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意。”不論走到哪,郭秀玲總會這樣說。
稀有資源匹配精工細作
羊絨是原材料,一種有限資源,雖然內蒙古有很多牧區(qū),但是受到自然環(huán)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頂級羊絨越來越少。正因為如此,郭秀玲將頂級的羊絨資源和最先進的技術相匹配,做出了羊絨該有的奢華,展現(xiàn)給全世界。
無數國際奢侈品品牌大鱷云集郭秀玲的家鄉(xiāng)——內蒙古展開“羊絨大戰(zhàn)”,就是為了搶奪全世界最優(yōu)質的山羊絨。
近水樓臺先得月,郭秀玲決定,在內蒙古阿拉善已達全球頂級的原料基地中,只選擇1歲內的小山羊羔的絨毛,作為產品的原材料使用。要知道,一只羊一生只能產一次這樣的超幼羊絨,在每只羔羊身上去除雜質后只有15-25克可以使用,20只小羊羔才能做成一條薄如宣紙的羊絨披肩,其制作過程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